幸福遞減定律:欲望與幸福的此消彼長關系
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,幸福幸福消彼系但幸福究竟是遞減定律什么,卻很少有人能說得清楚明白。欲望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:“幸福是長關人類存在的唯一目標和目的。”法國作家羅曼·羅蘭說:“幸福是幸福幸福消彼系靈魂的一種香味,是遞減定律一顆歌唱的心的和聲?!狈e極心理學之父馬丁·塞利格曼把幸福劃分為快樂、欲望投入、長關意義三個維度,幸福幸福消彼系每個維度上都能獲得心理上的遞減定律幸福感。而在現(xiàn)代社會,欲望幸福感漸漸成為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長關重要指標,甚至和 GDP 相關聯(lián)。幸福幸福消彼系
其實,遞減定律“幸福”是欲望沒有定論的,而人類追求幸福的腳步也未曾停止過。作為社會心理體系的一部分,一個人的幸福感會受到許多社會因素的影響,比如,經(jīng)濟、教育、人口、性別、婚姻、就業(yè)等,另外還會受到自我因素的影響,因為每個人的主觀幸福感存在差異。
什么是主觀幸福感呢?它是指人們對其生活質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認知性的整體評價,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對于幸福的自我感受。這也是人類的共性,不斷對生活環(huán)境、生活事件以及自我進行好壞評價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,一個人是否幸福,不僅取決于外在因素的影響,還取決于自我對所發(fā)生的事情在情緒上做出怎樣的反應,在認知上做出怎樣的評價??梢?,人們對于幸福的理解不同,所感受到的幸福也不同。
西方經(jīng)濟學界有個理論叫幸福遞減定律,即人們對同一事情所產(chǎn)生的幸福的感覺,會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而降低。簡單來說就是,當我們處于較差的狀態(tài)時,一點微不足道的事情,可能都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幸福感;而當我們所處的環(huán)境漸漸變好時,我們的需求、觀念、欲望都會發(fā)生變化,同樣的事情再也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,或者給我們帶來幸福感了。
很多人夢想成為有錢人,認為自己擁有足夠多的金錢就會幸福。事實卻不是這樣。對于貧窮的人來說,獲得更多的金錢可能會讓他們的幸福感更強,因為人在“生存焦慮”中很難感受到幸福,而獲得更多的金錢能夠讓他們擺脫“生存焦慮”,獲得更多的幸福感。而對于那些擺脫了“生存焦慮”的中產(chǎn)階級或者富人來說,金錢與幸福感之間的關系就不再這樣顯著了。
心理學家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當人們擺脫了“生存焦慮”的困擾之后,又會陷入另一種“享樂適應”的心理狀態(tài)中,即人們在獲得更好的物質生活之后,幸福感會迅速適應新的變化,然后提升自己的維度,讓人們獲得更高層次的滿足才能感受到幸福。無論窮人還是富人,獲得越多,適應越多,渴望也越多,而幸福感則留在差不多的水平??梢?,金錢帶來的幸福感也是短暫的、轉瞬即逝的。
如果金錢也無法打破幸福遞減定律,那么去一個風景怡人的地方生活,是否會獲得更長久的幸福感呢?很多人可能有過這樣的感覺:在一個天氣極差、環(huán)境嘈雜的地方生活久了,如果能夠搬到一個風景優(yōu)美、氣候怡人的地方生活,肯定會感覺很幸福。然而,事實也并非如此。
心理學家丹尼爾·卡尼曼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那些搬去加州生活的人并沒有因為加州怡人的氣候,而感到更多的幸福。這是因為人們很容易陷入一種名叫“聚焦幻覺”的心理狀態(tài)中——當人們做決定的時候,往往會過度關注某一個因素帶來的幸福感,同時忽略其他因素對幸福感產(chǎn)生的影響,哪怕其他因素更為重要。簡單來說,只有當我們被問到天氣時,我們才能感受到怡人的氣候給我們帶來的幸福,而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往往會忽略天氣對幸福感的影響。
這樣說來,幸福感可能會被我們忽視,也有可能被我們放大。我們需要認真思考,自己是否擁有了想要的一切,是否過得足夠幸福?如果只是待在自我營造的舒適區(qū)里,抱卑微的主觀幸福感生活,又是否需要做出一些改變,嘗試一些突破呢?美國教育家杜朗曾經(jīng)說過:“從知識里找幸福,得到的只是幻滅;從旅行里找,得到的只是疲倦;從財富里找,得到的只是爭斗與憂愁;從寫作中找,得到的只是勞累?!?/p>
杜朗渴望找到幸福,卻始終沒有如愿以償。直到有一天,他在火車站看見一輛小汽車里坐著一位年輕婦女,她懷里抱著一個熟睡的嬰兒。一位中年男子從火車上下來,徑直走到汽車旁邊。他吻了一下妻子,又輕輕地吻了嬰兒。然后,這一家人就開車離去了……這時,杜朗才驚奇地發(fā)現(xiàn)這才是真正的幸福。
相關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