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菲定律告訴我們,任何任何事都沒有它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!事都
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?首先我們應該分清,表面任何事物都會以兩種形式存在,看起一種是那簡被大腦錄入、處理后的任何主觀認識物,另一種是事都現(xiàn)實世界里的客觀存在物。
每個人看待事物、表面理解事物時都會受到主觀認知的看起影響,但這種主觀認知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觀事實,那簡甚至與客觀事實完全相反。任何因此,事都我們在看待、表面理解或判斷某個事物時,看起不能僅依靠主觀認知,那簡還應該尊重客觀事實。
什么是主觀認知呢?主觀認知是指一個人的心理狀態(tài)、思維方式、思想意識等。從根本上來說,主觀認知也是客觀事實的反映,但由于經(jīng)過了大腦思維的整合和加工,于是就存在著符合現(xiàn)實、脫離現(xiàn)實,或者超越現(xiàn)實、歪曲現(xiàn)實等多種情況。
什么是客觀事實呢?就是真實存在于個體經(jīng)驗之外,存在于個體的理解和想象之中的客觀真實的事物。在客觀世界里,一切都具有真實性。無論客觀世界有多么寬廣,又有多少事物在發(fā)生著變化,也無論我們是否接受和適應,它們對于我們來說都是最真實的存在。
從根本上來說,主觀認知和客觀事實之間存在著相互關(guān)系——客觀事實是主觀認知的基礎,而主觀認知是客觀事實的反映。
不過,主觀認知對客觀事實的反映并不是機械的、死板的、不變的,也不是完全照抄照搬的,而是隨著外界事物和內(nèi)在心理的變化而變化的。而且,這種反映往往還是綜合的、經(jīng)過大腦處理的,有時候甚至是復雜的、歪曲事實的反映。
這樣一來,主觀認知和客觀事實之間就會產(chǎn)生一定的差異性。也就是說,我們看到的事物,可能只是主觀認知里的樣子,而不是客觀事實里的樣子。
當我們能夠分清主觀認知與客觀事實之后,就會更加自覺地從客觀事實出發(fā),而不會過分依賴于自己的主觀認知,更不會以個人的想象和喜好來決定自己的行為。而且,當我們以客觀事實為標尺來檢驗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時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很多事確實沒有表面看起來那樣簡單。只有尊重客觀事實,不以主觀認知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,我們才能將犯錯的概率降到最低。
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·卡尼曼認為人的大腦存在兩個系統(tǒng),也就是大腦處理信息時往往依賴于“兩個系統(tǒng)”,其中一個系統(tǒng)傾向于感性,它能夠快速地、自動化地、情緒化地處理信息,另一個系統(tǒng)傾向于理性,它能夠有邏輯性地、有意識地、慎重地處理信息。
通常情況下,人們在處理一些簡單的信息時,會運用到感性思維,而在處理一些復雜的信息時,則會運用到理性思維。當然,每個人的思維習慣不同,即使面對同樣的問題,有的人依賴于感性思維,有的人則依賴于理性思維。然而,我們在看待、理解和判斷某個事物時,應該盡量運用理性思維。所謂理性思維,就是建立在客觀事實和邏輯推理基礎之上的思維方式。它能夠讓人們有效避免主觀情緒的影響,讓人們在思考、處理問題時不沖動、不憑感覺行事,集中注意力解決問題本身。
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理性的人,卻有偏向于理性思考的人。
他們在思考、處理問題的過程中,更看重客觀事物的發(fā)展規(guī)律,而不是自身的情感體驗。每個人的主觀認知不同,對于事物的理解也不一樣,但這并不會改變客觀事實。所以,我們應該尊重客觀事實,以更多的理性思維去思考,不能總被主觀認知控制。
總之,墨菲定律說的并不是宿命或概率,其前提是“可能出錯的事”,也就是說某個事物本身并不完善,有出錯的可能性,雖然不能確定何時發(fā)生,發(fā)生在誰的身上,但肯定會發(fā)生。這便是客觀事實,也是對“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”的最好注解。